100%

湧幢小品卷之二十九

玉梁

漢武帝時。民以旱蝗祈玉笥山。有驗。因置觀。既構殿。少中梁。忽一夕。雲風大作。明旦霽。乃天降白玉梁一於殿上。光彩瑩目。因號玉梁觀。後魏武遣使取之。未至觀九里。午時。雷霆裂殿。梁化為黃龍。乘雲飛去。

白玉蟾

紫清明道真人白玉蟾。或云。姓葛。名長庚。號瓊琯。瓊州人。天資聰敏。少應童子科。自言世間有字之書。無不誦讀。文筆灑落。頃刻萬言。善草書。有鸞翔鳳翥之勢。足迹半天下。遇泥丸真人陳翠虛。授以丹訣。往來名山。又於黎母山中。遇異人授洞玄雷法。能請雨。無不響應。嘗贊朱文公遺像云。天地棺。日月葬。夫子何之。梁木壞。泰山頹。哲人萎矣。兩楹之夢既往。一唯之妙不傳。竹簡生塵。杏壇已草。嗟文公七十一年。玉潔冰清。空武夷三十六峯。猿啼鶴唳。絃管之聲猶在耳。藻火之像賴何人。仰之彌高。鑽之彌堅。聽之不聞。視之不見。恍兮有像。未喪斯文。唯正心誠意者知之。欲存神索至者說爾。 【 文理亦只平平無奇。】 其自讚云。千古蓬頭跣足。一生服氣餐霞。笑指武夷山下。白雲深處吾家。嘉定間。徵赴闕。對御稱旨。館太乙宮。一日。不知所往。後於鶴林宮與眾作別而去。嘉定己亥。詔封紫清明道真人。

法冠僊師

當陽縣極真萬壽宮髮冠僊姑。封悟玄參化妙靖真人寓迹之所也。然真人之迹。所寓不一。始焉寓肥城夫家。既棄家。寓東張邨澗槐上。未幾。寓西郊叢祠中。又未幾。寓東原民孫革軍家竈前。又未幾。寓滕之嶧山。積功滿千。遂寓於此焉以卒。蓋真人本濟寧肥城農家女。俗姓田。後歸同邨孫氏。自合香巹。其家數有妖。弗寧。以新婦為不利。逐之。無所於適。距村十數里。有槐如幄。橫生澗脅。澗深叵測。真人泰然處其上者數月。風雨皆不及。虎狼、蝮蛇。望而不敢偪。其寓於古祠也。年少見而媟之。俄而媟者若空縣。去地尺。呻吟如被楚檟。其竈隱於民家也。始終凡八年。其家禮之甚至。真人有辟穀術。日惟啖棗數顆。不言不笑。或代汲。或洴澼。或代執爨。皆不辭。自歸道二十餘年。首未嘗櫛沐。髮皆上生叢合。高尺餘。其端旋結如雲。鄉里異之。因目為髮冠僊師云。

石函

嘉州東十餘里有東觀。在羣山中。石壁四擁。殿有石函。長三丈。其上鏨鳥獸花草。文理纖妙。鄰於鬼工。緘鎖極固。泯然無隙。相傳為尹喜真人石函。真人昇天時約曰。函中有符籙。慎不可開。大曆中。清河崔公為守。欲開之。道士曰。真人遺教。啟函者必有禍。崔以巨索繫函鼻。拽以數牛。半日。石函乃開。有符籙十軸。崔曰。向者謂有奇寶。今符籙而已。令緘鎖如故。崔是夕暴卒。既而乃蘇。言曰。有冥吏攝吾至一官署。冥官即故相呂公諲也。謂吾開真人石函。於法當削壽祿。即泣告呂公曰。故人何為施救。呂曰。法不可逃。吾為足下致二年假職。優其祿廩耳。崔即拜謝。蘇而問其家。死已三日矣。本郡白於使者。具以事告。節制崔寧署攝副使。月給俸錢二十萬。二年而卒。

廬山老人

桑維翰、宋齊丘、黃損、同憩廬山盤石上。有老人嘯而至。謂桑曰。子當位宰相。然而狡。狡則不得其死。指齊丘曰。亦至宰相。然而忍。忍則不得其死。指損曰。子有道氣。然才大位晦。不過一州從事耳。損曰。有才何患無位。叟笑曰。非所知也。桑相晉。宋相南唐。損在南海。雖位僕射。祿視州從事。損字益之。連州人。有學識。工詩。好山水遊。卒以壽終。著書三篇。類陰符、鬼谷云。

吳翁

張、陳、二將者。閩太傅章氏之愛將也。後奔南唐。南唐主命查文徽征閩。以二將為副。屯軍於五夫里。有吳翁者善卜。二將召翁占之。曰。吉。未幾。王廷正降。二將同文徽歸。復次五夫。因召翁與語。賚遺甚厚。翁辭焉。二將曰。不意有大賢居此。因名其山。曰居賢。謂翁曰。吾欲棄人間事。與翁為林泉交。可乎。翁乃為大將。卜居隱僊巖之旁。今曰大將村。為小將。卜居於賢山之側。今曰小將村。其駐馬之地曰馬鞍山。埋鼓角之地曰鼓角峯。藏刃劍之地曰劍山。棄旗鼓之地曰鼓亭。一日。文徽辭二將。餞之於鵝山之陽。文徽顧巖石奇磊。登巖長嘯。聲出金石。後人因名其巖曰將軍。二將從翁學長生久視之道。皆百餘歲而卒。

泥人生鬚

長慶中。新都大道觀泥人生鬚數寸。拔之復生。凡十餘日乃止。

蛻骨

武夷張仙巖。蓋晉張湛飛昇處。巖高百丈。遺蛻在焉。兩手據髀。卷其一足。首稍右顧。非土、非肉、非漆。又有王子蹇之頭骨。瘞之山竅華山西峯。陳希夷蛻骨。函以木。南峯安真人肉身。坐石龕不壞。衣履猶存。玉女峯韓姑姑遺蛻在棺。可啟以視。韓。我明人也。臨江蕭侯廟遺蛻。藏木桶。韶州碧落洞。骨皆勾聯。貯以石函。天台榮師肉身猶存。至於曹溪六祖。杭城丁仙潼川雲臺。皆香泥黑漆為之。無異土偶也。

判官精

程伯昌。閩人。授雷霆祕訣。祈禱驅除。大著靈驗。尤妙催生符法。好象戲。對局終日不釋。間有急叩之者。則隨以一碁子與之持去。其胎即下。一日。有人於郡城下。指昌罵曰。饒舌哉。雷部判官精。蓋昌其降世云。

水僊

陶峴者。彭澤之子孫也。開元末。家於崑山。富有田業。擇家人不欺、難了事者。悉付之。身則汎舟豊江湖。遍遊烟水。往往數歲不歸。見其子孫成人。初不辨其名字也。峴之文學可以經濟。自謂疏脫。不謀宦達。有生之初。通於八音。命陶人為甓。潛記歲時。敲取其聲。不失其驗。撰樂錄八章。以定八音之得失。自製三舟。備極堅巧。一舟貯饌飲。客有前進士孟彥深、孟雲卿、韋應、焦遂。各置僕妾共載。而峴有女樂一部奏清商曲。逢奇遇興。則窮其景物。興盡而行。峴且聞名朝廷。又值天下無事。經過郡邑。無不招廷。峴拒之曰。某糜鹿間人。非王公上客。亦有未招而自詣者。吳越之士。號為水僊。有親戚為南海守。遂往省焉。郡守嘉禾來。當贈錢百萬。遺古劍長三尺許。環柱四寸。海(舟占)昆侖奴摩訶。善游水。遂以所得歸。曰。吾家之三寶也。及迴棹。下白芒。入湘江。每遇水色可愛。則遺環劍。令摩訶下取。以為戲笑也。如此數歲。因渡巢湖。亦投環劍。而摩訶跳浪而出焉。為毒蛇所嚙。遂刃去一指。乃能得免。焦遂曰。摩訶所傷。得非陰陽為怒乎。犀燭下照。果為所讐。蓋水府不欲人窺也。峴曰。敬奉諭矣。然素慕謝康樂之為人。云終當樂死山水。但殉所好。莫知其他。且棲於逆旅之中。載於大塊之上。居布素之職。擅貴遊之權。混迹怡怡。垂三十年。固其分也。不得升玉墀。見天子。施功惠養。得志平生。亦其分也。乃命移舟。要須一別襄陽江山。後老吳郡也。既入襄西塞山。泊舟吉祥佛院。見江水黑而不流。曰。此下必有怪物。乃投環劍。命摩訶下取。見摩訶泊投波際。久而不出。氣力危絕。殆不任持。曰。環劍不可取。有龍高二尺許。而環劍置前。某引手將取。龍輒怒目。峴曰。汝與環劍。吾之三寶。今也。既亡環劍。汝將何用。必須為吾力爭也。摩訶不得已。披髮大呼。目眦流血。窮力一入。不復出矣。久之。見摩訶支體。磔裂浮於水上。如有視於峴也。 【 不思乃祖此亦人子之訓。而任性如此。殘忍二字。千載莫逭矣。放達之下品也。】 峴流涕水濱。乃命迴棹。因賦詩自敘。不復議江湖矣。久之飛昇而去。孟彥深後遊青瑣。出為武昌令。孟雲卿當是文學。乃南朝上品。焦遂天寶中為長安飲徒。杜甫為飲中八仙歌有云。焦遂五斗方卓然。高談雄辯驚四筵。

獨孤吹笛

李丹。越人。好事。嘗得村舍烟竹。截為笛。堅如鐵石。以遺李謩。謩吹笛。天下第一。逸使謩開元中吹笛第一部。近代無比。自教坊請假。至越州。公私更醼。划觀其妙。時州客舉進士者十人。皆有資業。乃醵二千文。同會鏡湖。欲邀李生湖上吹之。想其風韻。敬之如神。以費多人少。遂相約各召一客。會中有一人。以日晚方記。不遑他請。其鄰居有獨孤生者。年老。久處田野。人事不知。茅屋數間。嘗呼為獨孤丈。至是。遂以應命。到會所。澄波萬頃。景物皆奇。李生拂笛。漸移舟於湖心。時輕雲蒙籠。微風拂浪。波瀾陡起。李生捧笛。其聲始發之後。昏曀齊開。水木森然。髣髴如有鬼神之來。坐客皆更贊詠之。以為鈞天之樂不如也。獨孤生乃無一言。會者皆怒。李生以為輕己。意甚忿之。良久。又靜思作一曲。更加妙絕。無不賞駭。獨孤生又無言。鄰居召至者甚慚悔。白於眾曰。獨孤村落幽處。城廓稀至。音樂之類。率所不通。會客同誚責之。獨孤生不答。但微笑而已。李生曰。公如是。是輕薄為。復是好手。獨孤生乃徐曰。公安知僕不會也。坐客皆為李生改容謝之。獨孤生曰。公試吹涼州。至曲終。獨孤生曰。公亦甚能妙。然聲調雜夷樂。得無有龜茲之侶乎。李生大駭。起拜曰。丈人神絕。某亦不自知。本師實龜茲人也。又曰。第十三疊誤入水調。足下知之乎。李生曰。某頑蒙。實不覺。獨孤生乃取吹之。李生更有一笛。拂拭以進。獨孤視之。曰。此都不堪取執者。麤通耳。乃換之。曰。此至入破。必裂。得無恡惜否。李生曰。不敢。遂吹。聲發入雲。四座震慄。李生蹙踖不敢動。至第十三疊。揭示謬誤之處。敬伏將拜。及入破。笛遂敗裂。不復終曲。李生再拜。眾皆帖息。乃散。明旦。李生並會客皆往候之。至則唯茅舍尚存。獨孤生不見矣。越人知者。皆訪之。竟不知其所之。

李金兒

金姬。姓李氏。名金兒。章邱人。李素女也。明敏妙麗。誦經、史、仙、佛、百家書。父得張明遠之傳。精於醫卜。悉以其術授之。遂極玄妙。言禍福。皆響應。張士誠之亂。舉家被俘。兒未及笄。侍偽大妃曹氏帳中。以卜藝見知。士誠據高郵。為元丞相脫脫所圍。城垂破。兒卜之。謂當固守。敵且退。更二夕。當冬。忽聞殷雷夜起。賀曰。陽氣發。城中明日可以戰矣。登樓仰觀。良久曰。龍文虎氣見我營上。急擊勿失。俄報脫脫削官爵。鐵甲軍皆散去。遂開門縱擊。大破之。術既屢驗。號稱姑姑。其父母皆受重賞。乙未。士誠將遣兵渡江窺姑蘇。問之姑。以為江南不可居。且有大患,以隱語託為詩。諷士誠。不悟。遂取常熟。破姑蘇。改為隆平府。三月。士誠移兵赴之。召問。引古今興衰善敗大計以對曰。入吳之後。方將為國家深思耳。姑見士誠橫驕。每為高論動之。久不敢犯。及是冊為金姬。曰。事成。進為妃。次皇后下。姑知不免。往辭於曹。出而拜跪祝天。須臾。閉目奄然。父母驚赴抱起。呼之。已絕矣。士誠葬之福山江口。悉以珠玉殉。未幾。大明兵來攻。士誠屢敗。思其言。加封仙妃祠而卜之。其夜。士誠妻劉氏夢姬泣曰。國家舉事大錯。難為計矣。他日又夢姬撫士誠二子曰。有不測。當陰祐之。姑蘇被圍。將破。劉以二子付姬母及二乳母。匿民舍。兵事稍定。母出城。潛行如葬所。則先為亂兵所發。屍已蛻去。惟衣衿存焉。掘其旁。珠玉尚在。盡取還章丘。二子長。冒李姓。亦不復知有張也。洪武末。其季鄉薦赴都下。母誡之曰。京師某所。有盲姆。殆八十餘。可密訪問之。猶在。寄聲我猶無恙。速報我。如其言得之。盲姆聞聲。捫其面。披二掌。曰。何物小子。聲之似我弟也。國亡。幸留此孽。敢不畏死來此耶。即擁出。拒其戶。蓋姆即士誠姊。得赦不死。當時預聞託孤者也。明日。李遂稱疾歸。其子孫至今編章丘籍。而常熟西北二十五里。有金雞墩。蓋訛以姬為雞。遂妄言下有金寶。其氣化為雞。時夜鳴其上云。

白鶴僊

俞允。字嘉言。華亭人。洪武二十七年進士。拜楚府紀善。改魯山令。尋遷禮部主事。奉命使楚。坐還報失期。謫判長沙。少時為人疏節。倜儻不羈。然能力耕以事其父。父性樂施。允嘗與道士某者俱。一日。有道人者。羽衣策杖而過之。因止宿焉。父命侍食。侑以美器。道人執隕其一。允殊不為意。遇之加禮。明日。道人者出。遇少年。行博於市。旋博得一器以歸。其器絕類昨隕者。曰。器固無恙如是。蓋道人業已預知有此。姑以試允耳。乃允固不為動。而少年者輒恚。奮益急。與博徒十數輩。求博道人。道人每與之博。必得其勝。於是少年窘甚。不敢鬬。咸竊驚異之。允因笑而問曰。而技可學乎。曰。子有奇氣。異時當奉大對。為天子命吏。是不足學也。遂別去。允乃悟。始折節為儒。補博士弟子。是時江南甫定。經學失傳。允獨得三傳於蠹簡中。玩味久之。欣然有得。乃以春秋舉畿內高第。至是果舉進士。歷前官。如道人指。其後之長沙貶所。未至。會道病暴卒。已而復甦。先是允病既革。以易簀。待櫬於沙門七日矣。忽有醫者貿藥而至。或戲之曰。寺有死者。可復生否。曰。可。入取青囊一粒。納允口中。有頃。得嘔數聲。竟起不死。於是家人大喜。競以金帛酬醫。醫無所受。詢其姓名。亦不答也。第云。長沙有白鶴大仙廟。盍往修之。俄失所在。眾皆駭然。然後知其為白鶴仙神也。而或以問允。允始為言疇昔事。謂我實神遊其地。而未嘗往也。往而復還。而未嘗生也。其靜定如此。扳至官。訪之。果得白鶴廟。重建焉。居七年。以壽終。後六世孫汝為者。復以毛詩舉隆慶辛未進士。假守潮州。

三大事

張文僖公昇為舉子時。北上會試。遇一青巾道士附舟。舟中人皆慢易之。文僖頗加禮意。一日。文僖讀程文。道士問曰。公何為手是編不置耶。曰。書須溫乃熟。曰。書一目便了。何待溫。曰。子讀書能若是乎。曰。然。即舉是編授之。道士一目即成誦。公心計道士必少時讀程文。今乃自表暴耳。復抽洪武正韻難之曰。此書亦可覽記耶。道士曰。此書難。卻須覽二次。輒覽二次。又成誦。文僖知為異人。乃叩以後日事。道士曰。公有三大事。其一舉狀元。其二買饒正己宅。其三則於滕王閣飲酒三日。文僖問。其一、二。可解悟。其三謂何。曰。久當自知之。詰其姓名。曰。我徐慧也。字子奇。忠孝經中有吾名。遂別去。文僖果大魁天下。官翰林春坊。劾閣臣劉吉姦邪。貶南京工部員外。便道過南昌。兩院暨三司諸公。慕其直聲。乃於滕王閣中置酒。款洽三日。乘暇。遊鐵柱觀。觀中人方讀忠孝經。文僖繙閱之。見所謂徐子奇者。乃晉仙人也。文僖後居饒正己故址。一如徐仙之言。

白衣道人

盛鳳岡訥。讀書青柯坪。近嶽神之寥陽洞。同學子偶因諧謔。昏仆地。公為致禱。俄見光曜如月。砰轟至舍。同學子頓蘇。問之。云見白衣道人焉。比公卒。其夕。光曜復見如曩時。

逢呂僊

江陵柄國時。用朱正色為本縣令。朱倜儻有俠氣。相府家奴犯者。榜繫窮治無所貸。江陵深奇之。為延譽行取。即此一節。其賢於前後相君多矣。朱後至僉都御史。自言逢呂仙。曰。士夫踐清華者。非佛與仙。即精靈也。從仙墮者。爽朗有幹濟。從佛墮者慈。從精靈墮者。貴而貪狼敗類。

李太宰戴。延津人。晚年酒肉不御。好養生家言。靜坐調息。時誦黃庭。延方外人甚眾。而不談黃白服食之術。嚴事呂純陽子。叩之輒驗。一日。下庭中酬酢。致慇勤。因搆靖紫團。攬王屋、太行之勝。杖履時及。庶時時遇之。卒時。有道人及門。忽不見。

李長沙當國。先困於劉瑾之逆。亂後。苦於流賊之縱橫。屢欲乞身未遂。一日。退朝沉思。袍帶尚未及解。一道士服紫玉環求見。進之。指公所服帶。并自指曰。此帶雖好。何如我環。倘能棄卻。相從入山。公曰。久服誠無滋味。第入山尚須歲月耳。道士笑曰。知公無分。即出庭中。微吟踏劍。乘雲而去。蓋呂仙也。國朝官至腰玉極矣。然文臣得之。往往遲暮。在朝在野。無絕久者。惟劉文靖三十一年。徐文貞三十三年。呂文安三十四年。申文定三十一年。故閣臣也。六卿。獨高戶部尚書耀一人。三十三年。其非一品而賜者。不在此數。然聞之長老。謂在朝文臣。玉帶至六者。即生得失有爭。今上即位之元年。七相皆玉。六部居四。可謂盛矣。

臥木

葉廣才為諸生。有異才。生平壯健無疾。至老不衰。將終前三月。即絕粒。日惟飲水一盂。顏面如故。一日。忽衣冠詣宗祠展拜。呼子寵公及族子見山交拜。拜畢。謂寵公曰。舉木來。而父將往。寵公大驚。大人無恙。何得為此言。公怒。督之急。侍者曰。公謬言耳。姑聽公。乃舉木。木至。揮手而入。臥其中。戒勿斂。斂。苦我也。頃之。若將瞑者。已復張目顧寵公。有一偶句。而為我書之。句云。辟穀身輕。總把清高還造化。降生任重。尚慚忠孝謝君親。語畢。溘然而逝。人皆異之。屬纊時。指堂前燕巢。謂見山曰。汝晚無子。今歲當有子如此巢矣。子又且貴。未幾。生臺山先生。官至大學士少師。

劉羅陶仙遊

劉偉。朝邑人。以鄉舉為文水令。擢御史。所至皆不嚴而治。純孝盛德。好神仙。比疾病。命其子曰。即死。毋埋我。及死。其鄉人有自遠方還者。多從道中見之。寄問及其家。其子因不敢葬。其甥都御史韓公邦奇。為山西僉事。方視事。忽聞人持偉名紙入報。韓驚起。憲使張公璉間之。韓公云。舅氏死久。人傳仙去。某未之信。今通名紙者即其人也。憲使問狀。門者言。此人戴古氈笠。青絹袍。一童子扶之。肩布囊。立門外。遂命延入。從中道緩步而前。韓公遙識之。遽起迎候。於是同僚悉下階揖入。起居無異平生。但簡言。問之則對。坐定。手接茶而不飲。坐中亦莫敢先發言。韓公起。邀就旁室中相勞苦。答曰。久別。特遠來視汝。語及家事。頗作悲嘆之狀。 【 尚未解脫。】 韓款留不可。即起別去。一僚曰。聞公已死。今何尚在。曰。我不死。汝則要死。別去。謂韓曰。汝弟邦靖。可令速歸。出門。復攜童子。飄然而去。不知所往。俄而此僚及邦靖相繼死。劉氏聞之。發棺視。惟一履在焉。

旴江羅近溪先生卒於家。曾見臺同亨。為工部侍郎。攝部事時。吏部郎劉直洲文卿。已得羅訃數月矣。忽一日。曾以直洲為羅鄉人。與語曰。貴鄉羅近溪健甚。前來就余譚。昨又來。皆竟日。議論風生。勝昔時。問其館舍。不肯言。余未報候。子為余覓之。直洲駭愕不便對。歸檢家書。問僮僕自家來者。得其死問。甚詳。次日。乃以實告。曾徧詢。皆如之。深以為異。始知先生仙遊去也。

陶石簣之兄與齡舉南都。蜀禮部尚書李公長春實以諭德主試事。甲午。其子李生。自成都試還。盛氣自得。中路。有道人迎馬笑語。謂生勿妄念也。解元某子甲耳。生怒。捶之。道人曰。爾不識會稽陶與齡。而辱長者。生茫然不能省。然耳熟其名。怪其言。為舍而去。歸以告尚書公。公歎曰。噫。是余門生。而編修君兄也。死矣。何為見之。及放榜。言皆符。於是兩川皆傳與齡實仙去。未曾死也。

山子道氣

邢臺梅傅。字元鼎。萬曆辛卯舉人。知登封縣。戊申大旱。禱之。久不應驗。麥已枯。無所及。惟有蕎麥尚可種。出俸。故勸民間收其種以待。梅一日禱。信步探幽。凡數里。忽遇溪邊一隱士。揖曰。令君勞苦。雨關天行。非旦夕可速。梅曰。收蕎以種可乎。隱士太息曰。可惜。可惜。向東北方一孤樹下指曰。君欲活民。必須此物。梅急往視之。見平地長白菜一莖。肥大異常。親拔而收之。隱士忽不見。烹之。香美異常。急令民間收菜子。自括私宅銀章酒器與內人簪珥之屬。市得數百斛。散各鄉社。民間得者亦稱是。又三日。率眾詛龍潭。以激神怒。大雨如注。因令百姓菜、蕎、並種。復大旱四十日。前苗盡槁。久之。忽霪雨無常。枯蕎無一生者。而菜勃然重發。踰二尺。過常年數倍。民收菜。曝乾充棟。得以卒歲。此事甚奇。詛龍之法。令力士繞潭。極口呼噪詈罵。潭中漸有波浪。以致雲興雨霈。而獨無雷。梅凝坐不動曰。龍亦獸耳。今奉天子命治百姓。不雨均罪。終亦無他。梅生時。其父夢有冕而稱山人者造其室。父曰。此兒有貴徵。其稱山人。必有道氣。遂名曰山子。在登封。輯纂嵩書。馴雅有體裁。此大雅士。余與同生明盛之世。而不相識。心甚愧之。

一字散

傅仲良。洪武間。冬日。從如皋縣回。時值大寒。見一人臥路傍。蓬跣藍縷。寒顫不已。仲良憫之。攜至家。爇以爐火。不就。與之食。亦不受。因令藉草而臥。天明。失所在矣。几上但留一紙。列藥五十九品。仍書紙尾云。留此方治風疾。用以報汝。仲良依方製藥。遇有風癥者。治之輒效。名曰急風一字散。至今猶傳。

開瞽

許某閩人。少治易。能文。藉邑弟子。中年病目。積十載。治不瘳。至丙戌而瞽。庚寅元日。室中忽作旃檀香氣。自辰達戌。家人相訝。不知何祥。是夏。有客宿於逆旅。至舟次問渡。將走海上。其人癯而長。烏巾布袍。挾一囊。囊中雙敝履耳。逆旅人頗疑怪其狀。詰所由來。因與爭言。客自言吳人。善為方。治諸病。至眼方。雖瞽可明。許生有所親在側。聞其言。馳報。因迎至。視之。曰。是當痊。許生曰。予為廢人五年矣。諸醫方無弗嘗者。傾貲為費。且盡。然效如捕風。客且為司命。能還予瞳而生睛乎。烏頭白。兔角。其若予何。貧無以為客費。敬謝客矣。客笑曰。效而不費何如。乃下拜。請處方。客為方。不執古書。間用諸奇貴藥。家人出簪環購買。日夜搗治。藥成。味極苦惡。許勉服之。客居逆旅間。日一過許。家人謹奉侍。為具酒肉。客不食。進飯一盂而已。客所衣藍縷。然微視其內衣。皆精綺。著膚處。潔白如雪。當暑。不汗污。以此異之。因製葛袍鞵鞋以獻。受而不用。許既服藥。久之。覺上睫漸輕。眶中若空無物者。積二十七日。左目劃然開。右亦漸豁。覩物如薄霧中。望見妻子走視。驚喜。客已至門曰。吾固知若今日瘥也。許率妻子羅拜。客曰。若今當為具勞我矣。然無更設。有豚魚麵可供也。許實無此物。俄而饋者至。皆如言。客是日飲食。殆兼五人饌。盡酒數斗。然不見醉飽之色。席間。取銅、鉛、各一片。出袖中藥。碧色。揉之如脂。几上微叩。爛然白金矣。因謂若取銅、鐵、錫器來。盡可金也。吾當以此術授若。若能離家。予偕若游。許謝曰。生幸有薄田。頗具飦粥。盲人徼先生惠。復見天日。於願足矣。不願得祕術。亦不願出游也。客笑頷之。乃授一冊書。皆眼方。其用藥神奇。與古方書不類。并雜方十餘種。許拜受。客因曰。予將海上游。還更過若。於是遂去。不復見。許以其方試之。積千百人。隨病輕重。無不立效。且老。然能篝燈作蠅頭書。自謂目力比年少時更健。意客乃真仙。為主祀於室。動止必祝。頗著驗。萬曆末年。許尚在。當訪其名。實之。

仙桐道人

不知何許人。萬曆辛卯。遊曹縣定清寺。敝衣垢面。恆如醉狂。寺有枯梧一株。為僧所伐。止存朽根。道人手持木尺。作禮佛前。趺坐根上曰。此樹由我再生。索水噀之。寺僧莫顧也。夜牛。聞道人歌曰。木有根兮根無枝。人有眼兮眼無珠。我來枯樹活。我去人不識。人不識。真可惜。上天下地遊八極。翻身跨起雲間鶴。朗吟飛過蓬萊側。昧旦起視。已失所在。越三日。枯樹中頓發萌芽。逾月。枝葉扶疏。圍大五六尺許。遂成茂樹。縣令錢達道勒石記之。士夫遊覽。多所題詠云。

仙椿

福州之壺江。在海上。多烈風。而白崖之巔。有椿一株。翠蓋亭亭。榕葉槐身。經年無鳥跡。雖風作。不脫片葉。三年一結子。如紅豆。一道士夜半出門。月明。見樹頂霞裳羽衣者數人。隨以鶴鹿盤旋。其上五色雲。暉映遠近。隱隱笙簧聲。非人間所有。雞初號。乃散。道士居武夷第七曲。年已九十餘。余庚子過此。至其地。日將暝。投宿。道士已先知。令侍者延入。為語如此。且自述所寓。仙跡甚多。蓋真有道者。

仙骨

侯鉞。東阿縣人。少年游古廟。見一髯翁步入。自稱九華山人。執手曰。子必貴。再益一骨。必有通仙殊巧。揭脅衣。若有所內。微痛。久之乃平。遂能寫人形神。嘗一識面者。去之數十年。能默肖。舉進士時。榜下三百人。鉞皆識貌。為一小篋。畫而志之。比再見。無不識者。鉞嘗請告。里居。一日行山間。羣盜劫以為質。鉞使從者還。入城貸金帛自贖。而身與盜坐石上笑語。盜稍親狎。進謂公行作吏。若遇吾輩。何以處之。鉞曰。此在豐年。法必不貸。歲荒。困於饑寒。而吏不卹。求旦夕活。奈何獨罪公等。盜相顧歎息。羅拜而去。鉞跨馬吟嘯返。乃圖盜衣冠狀貌。送吏。盡獲諸境。鉞後官至都御史。

回首神仙

英雄回首即神仙。此語要解得好。英雄只是一氣字用事。回首則氣平而心和。自樂其樂。便是神仙景界。非有所感慨。舍伯王卿相而從事於服食飛昇也。

肉芝

孝豐南郊有宋姓者。治圃為業。忽一日。鋤韭畦。叢草中。得物如嬰孩掌。當腕截。鋤口尚有血痕。宋駭異。持歸。以為不祥。氣遂索然不振。家漸替。俗傳為祟。殊不考此物名肉芝。食之可登仙。

土飯

滋陽縣大饑。眾皆欲攜老幼逃散。忽一羽士。星冠掛瓠劍過之。指一隙地曰。此下有土飯可食。忽不見。眾駭之。掘地尺餘。土皆碧綠色。微有穀氣。餓者捧而吞之。膩如稠麵。下咽甚適。眾爭啜至飽。一方數千人皆取給焉。地成坑。且數畝。深可二丈。獨不蓄水。易歲。麥將熟。羽士忽至。俯地若有所拾。坑已滿。再掘。仍沙土。不可食矣。余友莊復我為崇仁令。云縣亦有此異。此皆出事理之外。或曰。仙人點土為飯。猶之乎點鐵成金也。然金之所點。三千年後。猶能誤人。飯之所濟。救人死生之際。其功尤大。其德尤遠。凡仙人必積功德而後可成。可久。若夫齋僧襯施。乃饒裕人裝飾。好名圖報。其意有在。恐不足為重輕也。

全真教

近日有全真教一門。從中又分南北二宗。青巖叢錄云。昉於金。南宗先命。北宗先性。筆叢則云。始於宋南渡。皆本之呂巖。巖又傳為二宗。而全真之名。立自王重陽。至於符籙科教。具有其書。正一之家。實掌其業。而今正一又有天師宗。分掌南北教事。江南龍虎、閣皁、茅山、三宗符籙又各不同。大抵道家之說。雜而多端。清淨。一說也。煉養。一說也。服食。又一說也。符籙。又一說也。經典科教。又一說也。自清淨兼煉養。趨而服食。而符籙。最下則經典科教。蓋黃冠以此逐食。常欲與釋子抗衡。而其說較釋氏。不能三之一。為世患蠹。未為甚鉅。獨服食、符籙、二家。其說本邪僻謬悠。而惑之者罹禍不淺。蓋馬端臨之說如此。最為精當。 【 佛書竊取道家之精。道書效顰佛家之粗。】 今全真一教。大約是服食、符籙。又在二宗之下。余所見醒神翁者。其一也。若國初鐵冠、冷謙、三丰之類。乃真仙。應大聖人出世。又不可例論。

醒神

其人壯偉堅悍。白鬚髯甚盛。自稱一百六十歲。其徒訟言。為前威寧伯。學道不死。復出人間者。所至傾動。我湖茅鹿門先生。年近九十。人以地仙目之。先生亦自詫長生不死。家饒。諸子供養。極東南水陸之奉。座客常數十人。醒神慕而悅之。一日來赴。形貌既聳。機辨更豪。先生大喜。留之。欲禮為師。不可。曰。公是我輩以上人也。愈益喜。奉事若真仙。日夕大嚼。每一餐。列數十餘盤。立盡。諸少年頓首趨風。稱曰醒神翁。謬相傳。能知休咎生死。以為鍾離、呂洞賓、不是過也。余方外艱臥病。一友曰。見此翁。可立愈。不聽。深為所笑。曰。無緣故爾。後其說無驗。茅氏亦益怠。乃辭去。駐南京。夜行。跌傷腰而殞。追思當日景象。若以為太平奇遇、奇事。余獨憒憒。若不聞不見。有某僉事。敬信甚篤。依方採藥於武夷。食之幾死。將抵任。問休咎。諭令服花金帶速行。或以為不可。大聲曰。此是本等。當更有進者。不數日。麗察典。歸家卒。

符籙

其法盛於元魏寇謙之後。唐則明崇儼、葉法善、翟乾祐。五代則譚紫霄。宋則薩守堅、王文卿等。而林靈素最顯。科醮之說。始自杜光庭。宋世尤重其教。朝廷以至閭巷。所在盛行。南渡。白玉蟾輩亦嘗為人奏章。今二業皆無顯著者。獨龍虎山張真人尚世襲。至我憲宗時。有李孜省、鄧常恩、流為房中之術。世廟時。邵元節、陶典真、突起。壓張真人之上。大抵符籙之說。自佛教業緣因果中流出。又竊佛經之緒餘。作諸經懺。動人耳目取利。原非老子清淨本指。乃寇謙之一出。魏大武緣之。盡毀寺剎。誅諸沙門殆盡。宋徽宗於林靈素亦如之。至改僧為德士。世宗時。焚佛骨至萬二千餘斤。佛之神通。能資方士竊弄。而不能保其居與骨。若諸弟子輩。此亦業報使然耶。

引儒釋

神仙家必引儒釋為重。胡元瑞筆叢中言之頗詳。并老子化身名號。皆錄於後。乃儒、釋、未有引神仙者。此其分量可見。蓋後世神仙之說。雖原本道家。實與道家異。至於服食章醮。而老子之道亡也久矣。夫陰陽五行。變化無窮。其初氣運龐厚。團作一塊。於人。為三皇。為五帝、三王。與諸名世大臣。於教。為孔子。為釋迦。為老聃。衰周以後。氣運漸薄。各各迸散。千奇萬態。莫知底極。天地鬼神。不得自主。總難收拾。且為所使矣。

孔子為水精子。繼周為素王。 【 緯書。】 一曰元宮上仙。 【 酉陽雜俎。】 一曰太極上真公。治九疑山。一曰廣桑山真君。 【 太平廣記。】 一曰儒童菩薩。下生世間。 【 造天地經。】 一曰淨光童子。化身顏子。為月明儒童。 【 俱清淨法行經。】 一曰明時晨侍郎。後為三天司直。 【 已見言。後夏馥亦為明晨侍郎。見仙鑑。】 一曰與卜商皆修文郎。 【 見太平廣記。後樂子長亦為此官。見仙鑑。】 仲由在唐為韓滉。 【 太平廣記。】 施存在漢為壺公。 【 施存。亦仲尼門人。事見真誥及言。然御覽兩引壺公。姓謝。名元。未知孰是。】

釋迦為三十三天仙延賓宮主。 【 酉陽雜俎。】 又為忍辱仙人。一曰老君乘日精。入淨妙夫人孕。為釋迦。 【 見化胡經。】 一曰關喜乘白象。入摩耶夫人胎。為釋迦。 【 道經。】

道家稱老子化身名號尤眾。參會凌說而備錄於後。老子初三皇時。化身號萬法天師。中三皇時。化身號盤古先生。亦曰有古大先生。後天皇伏羲時。化身號鬱華子。地皇神農時。化身號大成子。人皇軒轅帝時。化身號廣成子。少暭時。化身號隨應子。顓帝時。號赤精子。帝嚳時。號錄圖子。堯帝時。號務成子。帝舜時。號尹壽子。夏禹時。號真行子。商湯時。號錫則子。文王時。號燮邑子。武王時。號育成子。成王時。號經成子。周王時。號郭叔子。漢時為河上公。右見真仙通鑑及道經。一云老子上三皇時。為玄中法師。下三皇時。為金闕帝君。伏羲時。為鬱華子。神農時。為九靈老子。祝融時。為廣壽子。黃帝時。為廣成子。顓頊時。為赤精子。帝嚳時。為祿圖子。堯時。為務成子。舜時。為尹壽子。夏禹時。為真行子。殷湯時。為錫則子。文王時。為文邑先生。一云守藏史。或云在越為范蠡。在齊為鴟夷子。在吳為陶朱公。右雜見太平廣記、抱朴子等。與前說稍不同。又造天地經云。摩訶迦葉。往為老子。清淨法行經亦云。老子名耳。字伯陽。一名雅。字伯宗。一名志。字伯光。一名石。字孟公。一名重。字子文。一名定。字元陽。一名元。字伯始。一名顯。字元生。一名德。字伯丈。 【 玄妙篇云。初生時名玄錄。】 周武王時為守藏史。遷柱下史。至第五帝昭王二十三年。過函谷關。度關令尹喜。後二十五年降於蜀青羊肆。會尹喜。同度流沙胡域。至穆王時。復還中夏。第十四帝平王時。復出關。開化蘇鄰諸國。復還中夏。二十七帝敬王十七年戊戌。孔子問道於老君。乃有猶龍之歎。第三十五帝烈王二年丁未。過秦。秦獻公問以歷數。遂出散關。至顯王八年庚申東遷。至第三十八帝赧王九年乙卯。復出散關。飛昇崑崙。據此。則過函關與出散關。自是二事。老尹喜傳悉同。蓋過函關乃傳道尹喜。出散關乃化服胡王。過函關者僅一。而出散關者三。然過函關。見史記。其說要為有徵。出散關事。漢前羣籍無載者。必後世道流增益之。以求勝釋門耳。世多混二事為一。詩家尤易混淆。故詳錄之。以備參考。老君母玄妙至女。亦尹氏。化胡經稱老子投淨妙夫人體為釋迦。則玄妙、淨妙、皆老子母也。

老君像

皋亭山為武林左托。南濱錢江。黃鶴峯最高峯。下有石磵。頗幽邃。一老人周姓者。常憩其中。見有老君石像。高止尺許。瑩淨。隱隱有生氣。捧歸寘堂中。夜發光彩。因募築精舍。為龕貯之。塑八仙像。鶴、鹿、各二於傍。晨起禮拜不替。一日。有絲竹聲。非人間所有。起窺窗間。見石像有笑容。仙像隱若搖動。鶴、鹿、亦如之。良久乃止。推窗入。香氣充滿。餘像皆如故。而老君獨起齒。若改削成者。甚駭。且甚以為幸。日午。一道士揮扇入賀曰。知君大有瑞應。然此像不宜久留。當以見還。亟捧而走。老人奮起爭之。搏空無所見。惟一道白氣沖天。遂棄家雲遊。不知所終。今其子孫。尚居山下。俱樵夫。問之。曰。此遠祖相傳已久。謂其年磵邊松花盛開。羣鶴徊翔。花撲起。鶴翅皆黃。故以名峯。

峯高可三千丈。挾羣峯而東。若馳。與兩天目相應。圓整秀拔。獨峙錢江上。江海連接。所謂海門一點巽峯起者。可咫尺按也。乙卯。余登其顛。忽一鶴飛過。墮羽。適當余左肩上。知非佳兆。凡二三年間。患難疾病。無所不經。無所不劇。因泛海上、普陀山中。故稀禽鳥。復有飛鶴墮羽。當余右肩。喟然嘆曰。此所謂鎩羽且再。兆可知矣。歸來復大病。口占日。骨格原來定。精神漸已非。橫空雙鶴度。海上有魚磯。息心待盡。更覺快然自得。而舍東有農莊。因棄家棲其中。魚鳥日夕相親。即其地。改葬先祖月溪府君。每晨起東望。紅光盪漾。庶幾二鶴來歸。又口占曰。渡海鶴飛還。翛然只閉關。幻軀元不著。去住總閒閒。雖病不服藥。聽之而已。